网站日期:
设为首页  加入收藏  联系我们
师德师风建设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师德师风建设 >> 正文
教师要做“师”不做“匠”
发布时间:2012年04月02日
教师要做“师”不做“匠”
作者:叶澜   日期: 2012 2 28 《中国教育报》
核心观点:当前社会上存在一种误区,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教书“匠”,只要把别人的东西讲给孩子们听,会管住孩子,就是一个好教师。他们仅仅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传递,看不到或不承认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对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促进、丰富和创生。今天的我们必须改变“教育是以知识传递为主”的传统观点。
  “创新”现在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,什么人都可以说,哪里都在这么说。对于教育来讲,创新、创造、创生,其实都跟人的生命有关。人作为一个生命体,要生存,要发展,就必须处在一个不断的创新过程中。创新是一个人内在的潜能,而不是外在的要求。
现在,对于教育,对于教师而言,激发内在的创新潜能,显得尤其重要。当前社会上存在一种误区,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教书“匠”,只要把别人的东西讲给孩子们听,会管住孩子,就是一个好教师。他们仅仅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传递。但在今天,我们必须改变“教育是以知识传递为主”的传统观点。
教育实际上是充满着创造的事业。如果一个教师,自身不懂教育创造,怎么能把人类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?怎么能把自己的教学内容激活,最后又转化成学生内在的生命成长?世界上还有比这种转化更难的事吗?在课堂上,如果我们按照知识的现成内容,按预先设定的方式来教的话,那么课堂就会变成一个死板的、程序的机器。
教育,是面对有生命的事业,它永远不可能被机器所代替。因为课堂是活的,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问题、不同的背景、不同的兴奋点,面对同一对象或事件,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。如果教师能够把教学的重心放下去,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、自己的理解、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,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干什么呢?他要捕捉这些信息,梳理这些信息,并形成新的教学推进点。整个课堂,教师要不断地接受新的信息,特别是来自孩子们的信息,接受智慧的各种挑战。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,教师才有教育的尊严和快乐,才有成功的感觉,他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的感觉是不一样的。
然而,现在很多人仅仅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传递,看不到或不承认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对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促进、丰富和创生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教育的价值被异化。现在教育规划纲要呼唤创新,就是要把创新这个核心词还给教育本身,还给教师的劳动。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享受智慧的挑战,享受创造的欢乐;让孩子享受成长的欢乐。这样的课堂才是人的课堂,而不是物的课堂。这样的教师才不是“匠”,而是名副其实的“师”。
更进一步而言,创新其实应该渗透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,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作为一节课,作为一种活动,以创造技能技巧的培养为主。用培养技能技巧的方式去培养创新人才不行。创新人才需要思想的自由、个性的独立,以及对探索始终不倦的兴趣。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,只有营造这样的环境,创新人才才会迸发出他的创造活力。
      (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)



Copyright@2009-2011 16877太阳集团(中国)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6012712号
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丰乐路2号 网站:www.jianshengjy.net Email: zzkjgyxx@zzedu.net.cn

Baidu
sogou